烈山区水生态治理显成效水清岸绿焕“新颜”
烈山区坚持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半年烈山区累计获得市级地表水生态补偿金225万元,名列县区第一。
凝神聚力,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城镇水污染防治。着力强化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管理,加强雨污分流改造和排水管网隐患排查。投资约1.5亿元新建烈山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为2万吨/天。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总投资4400万元,对辖区青谷路、望湖路、花庄路等17条市政主干管网进行全面地清淤检测,完成污水管网检测33.14公里,雨水管网检测53.77公里。有序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先后投资约1200万元,对刘庄工业园、青龙山片区雨污管网进行清淤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工业企业污水偷排、直排、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2023年1-9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案件2起,累计处罚111.44万元。全力推进河湖排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巡查,不断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对17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了“一口一档”档案资料,督促排污口设置单位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绿色协同,高标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将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先后对萧濉新河、闸河、新北沱河、龙岱河等主要河道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了龙岱河连通闸河工程,水生态修复方面完成了老濉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洪庄湖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提升了水生态功能,完成工程建设总投资超8亿元。着力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区划定、规范化标志建设,全区共划定2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保护区标志标牌维护。赵集、王店2处“千吨万人”水源地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定期监测饮用水水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优化提升,高标准构建现代治水体系。不断创新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建立“河湖长+警长”及“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督查暗访。从河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引江济淮调水通道耕种问题整治、“整治河湖沟塘,改善人居环境”等行动,累计出动人员750余人次、车辆120余次,拆除违建30处,清理渔网、网箱520余处,清理建筑、生活垃圾及水面漂浮物900余吨,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开展辖区全流域监测溯源工作。按照《淮北市地表水水质考核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烈山区对辖区萧濉新河、沱河、闸河、龙岱河及新北沱河 5 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每两月开展一次分段检测,汛期按要求加密监测,累计监测点位200余个,为加强污染源治理,保障烈山水环境安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水生态治理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守护水清河畅,久久为功,烈山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大项目争跑力度,将流域治理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结合,做好水生态环境提升工作,以良好的河湖生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