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蓝天碧水净土绘就幸福画卷——淮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综述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人民政府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6 17:58 字号:

今年初春,绿金湖波光粼粼。蓝天白云下,碧波湖面上,葱葱草丛中,苍鹭、白鹭、凤头潜鸭等共计24种“空中精灵”不时掠过。摄影爱好者张明带着无人机在绿金湖踏青,恰遇淮北师范大学爱鸟协会的学生观鸟。“十年前这里还是破败不堪、黑臭熏天的沉陷区,现在成了城市的‘会客厅’。”看着兴奋的同学们,“老淮北”张明自豪地向大学生们介绍。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蓝天常在 空气常新

秋日的相山公园,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在的淮北,蓝天白云成了常态,呼吸着新鲜空气,锻炼身体都更有劲了。”正在打太极的市民李大爷感慨道。


这样的变化,源于我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与行动。


“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坚持问题导向、源头出发,强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蓝天保卫战连续3年实现考核目标。2025年,截至11月5日,我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6%,改善幅度全省第三;优良天数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六。


加大工业源深度治理,深入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对11台3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启动“超净排放”改造,完成众城水泥熟料线深度脱硝改造。引导传统企业升级改造,累计建成绿色工厂国家级12家、省级26家。完成6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73家砖瓦企业整合改造至37家。贯彻落实柴油货车淘汰及补贴政策,完成400辆国四、国五柴油车辆尾气深度治理,全市835辆公交车100%新能源化,累计更新新能源出租车1392台,新能源占比达85%,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绿色出行带来的便利。同时,积极发展“公铁水”等13条多式联运线路,建成全省首个低碳码头,孙疃港多式联运工程获评省级示范。


为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市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3%,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235.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272%。建成储能电站5座、充电桩7915个,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市县乡充电桩全覆盖的城市。


碧水长流 清波荡漾

我市因煤而建,伴煤而生,长期的煤炭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欠账。其中,采煤沉陷区是煤矿采掘后留下的下陷地域,其综合治理被认为是一道世界难题。我市利用采煤沉陷坑塘水面,陆续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六湖连珠、熠熠生辉,尤其是碳谷湖、绿金湖、南湖三湖景区被一条绿道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核心景观区。


数年前,相阳沟、跃进河、老濉河等河流还是让市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沟”。炎炎夏日,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连窗户都无法打开。然而,如今漫步在这些河畔,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画卷之中。


这种令人欣喜的变化,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雨污分流工程。


为了彻底断绝黑臭水体的源头,我市全面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并于2023年中基本完成,共完成了数百公里的管网建设,覆盖了众多小区和单位。对64个入河排污口开展排查整治,推进老濉河尾水湿地等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日趋完善。


“十四五”以来,我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5%提高至100%,3个省控考核断面自2022年考核以来,连续3年优于考核目标。严格水域空间管控,明确河湖管理范围,推进引江济淮输水工程,保障生态用水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新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再生水利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净土安居 生态惠民

站在位于东部新城烈山区的花山公园极目远眺,昔日的矿坑峭壁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山间新修的步道上,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作为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花山公园花卉观赏、市民健身、山林游赏、矿坑花园、文化娱乐以及青少年游嬉等区域,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宽敞的铺装广场,更是游憩健身和休闲娱乐的理想空间。


这样的变化,正是我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连续4年完成了省下达的考核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走进相山区渠沟镇张楼行政村程阁村,一条蜿蜒的生态沟渠格外引人注目——清澈的流水潺潺而过,岸边菖蒲摇曳,水下小鱼儿、蝌蚪游弋。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臭气熏天的“垃圾塘”?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深入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事关乡村生态振兴,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2024年6月,全省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淮北召开,推广了相山区程阁村等治理经验,云南、河南等省市先后来淮学习。《中国环境报》刊发了《淮北程阁村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先进经验。


从废弃矿山的绿色蝶变,到农村黑臭水体的清澈重生,淮北的土壤治理正展现出多元化的治理路径。在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同时,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烈山、花山等41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816公顷。全市建成绿色矿山12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6.2%,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1.7%。


抬头是“天空蓝”,俯首是“河湖清”,放眼是“生态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相城大地徐徐展开。站在新起点,淮北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