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介绍今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主题新闻发布会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09-24 17:24 字号:


    一、主题:介绍今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二、时间:2025年9月24日
    三、地点: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六楼会议室
    四、单位:淮北市生态环境局
    五、主持人:王璐
    六、参加人员: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奚先春;安徽省淮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刘旭东
    七、参加媒体:安徽日报、安徽法治报、淮北市传媒中心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淮北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奚先春,安徽省淮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刘旭东介绍今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安徽日报、安徽法治报、淮北市传媒中心。欢迎大家。

主持人:首先,请奚先春副局长介绍今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奚先春: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25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呈现向好态势,截至922日,全市PM2.5年度累计均值为36.7μg/m3,同比改善9.6%PM10年度累计均值为62.6μg/m3,同比改善6.8%;优良天数比例为70.9%,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1天,同比减少3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高位推动大气工作。充分发挥市环委会统筹调度作用,今年以来召开的四次全市环委会议都对大气工作进行了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专题调度、一线督查,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到位。推动精准高效治污,增强非现场监管能力,依托走航监测、车载监测、用电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溯源排查污染来源。落实“三单制”督办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下发提示函52份,转办函7份,督办函11份。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修订大气污染防治量化调度办法,优化考核调度机制。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治理。加快火电、水泥、焦化等行业深度治理,11煤电机组中已有4台完成“超净排放”改造任务,众城水泥、临涣焦化、鸿源煤化“超低排放改造”进度达到80%。关停退出恒力电业、新源热电,淘汰28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清零任务还有存量81台。巩固砖瓦企业转型发展成果,邀请省环科院对砖瓦企业进行测管联动,帮扶诊断在线监测系统,发现18家存在问题的企业已交办处理。加强重点施工扬尘项目监管,1万平米以上的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测设施,推动示范引领,创建9家标准化示范工地。稳步推进“三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按月梳理相关部门报送的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问题2507个,整改完成率为99.6%202518月,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87.5%,暂时完成86%的年度测算目标。

三是推动消除污染天气。开展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制定落实1200余家涉气企业“一企一策”应急减排清单,推动C级及以下砖瓦企业在秋冬季实施错峰生产;推进重点行业提级改造,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数量占比达到11%;及时发布3次重污染天气预警,溯源排查排放量不降反升的企业、高值“冒泡”点位。加强臭氧污染防治,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1天,制定实施2025年淮北市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年淮北市夏季空气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淮北市2025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第一批)》,推动臭氧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完成40余家涉VOCs重点企业帮扶,开展臭氧走航监测206次,发现高值区域168处,精准调度整改。加快建设VOCs“绿岛”项目,相山区集中喷涂中心、烈山区绿岛VOCs项目获中央大气财政资金支持。

主持人:刘旭东主任介绍今年以来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刘旭东:大家上午好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排污权交易、环境统计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自行监测工作:组织全市527家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结合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监督检查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指导,指导帮扶企业解决自行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社会检测机构管理工作:积极组织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参与年度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净化环境监测市场秩序。对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人员、仪器设备管理以及数据溯源开展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跟踪督促落实整改。

市级监测事权:印发《2025年淮北市生态环境监测方案》,部署落实市级事权监测,为全面、准确、高效开展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夯实基础。强化过程调度,督促相关部门按方案要求开展市级事权监测工作,目前均按序时进度开展。

二是积极谋划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统筹调度排污权交易工作,梳理排污权交易改革工作相关政策文件,起草我市排污权交易工作流程、交易机制、有偿使用价格、区域调控以及政府储备等相关制度,组织排污权指标核定、交易等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淮北市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工作的通知》。先后开展两次储备量摸底,建立市、县两级排污权储备库,积极促成9笔排污权交易。

三是加强环境统计和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提升环境检验监测能力。组织相关单位全面开展2024年工业源、农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环境统计工作,做好数据统计、核算、上报、修改。目前已全部按时完成待审。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规定,筛选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完成名录筛选工作并公示,同时将222家单位名单录入到相应国家系统中。

主持人:下面是问答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您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先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请大家举手提问。

××记者: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请问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形势如何?下一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奚先春: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虽然我市空气质量相较去年同期全面改善,但今年的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相较去年也更为严格,PM2.5平均浓度要低于3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要达到75%,完成年度目标形势依然严峻。20251-8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8.8微克/立方米,要达到39微克/立方米的目标,9-12PM2.5平均浓度要控制在40.6微克/立方米,从往年完成情况看,20222024年同期实际完成分别为43.749.942.5微克/立方米,均要明显高出今年9-12月的控制目标。20251-8月,我市优良天数比例为68.7%,要达到75%的目标,9-12月优良天数要达到107天以上,从往年完成情况看,20222024年同期实际完成分别为96天、89天、100天,均少于今年9-12月的控制目标。

特别1112月份,空气交换流通能力相对较弱,易形成扩散条件较差的静稳天气,易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一次重污染过程就会对全年空气质量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仍需下大力气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当前,我局已在谋划部署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出台了“十四五”空气质量决胜方案,重点管控细颗粒物污染,统筹推进工业及VOCs污染管控、砖瓦行业巩固提升、移动源污染管控、扬尘源污染管控、餐饮油烟污染管控、禁燃禁烧管控、烟花爆竹禁放管控等七大专项行动,持续强化本地污染管控。

   下一步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推动结构优化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有序退出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和装备。深入推进火电、水泥、焦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提级改造。推动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重点削减非电用煤。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进火电、煤炭、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的清洁运输,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的货车,严格整治国五货车的超标问题,推广布局新能源车辆。推进扬尘管控精细化管控,持续开展“洁净相城”行动。

二是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落实2024年修订的淮北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流程,科学研判会商,及时启动和解除重污染天气预警。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多维综合观测,借鉴国家、省级空气质量预测情况,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性,审慎精准实施重点行业的削峰降污,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对照安徽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绩效分级差异管控要求修订完善“一企一策”减排清单;开展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管控,推动创建绩效先进企业筛选培育一批绩效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

三是精准开展帮扶指导。充分运用镇(街)标准站、PM2.5组分VOCs组分站、路边交通等各类站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快速识别污染高值区域,精准高效施策。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线上+线下”同步监管,加强监督帮扶,确保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对污染较重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帮扶,科学组织实施、精准检查对象、规范检查行为,在帮扶中监督,以监督促帮扶,审慎包容执法,对主观恶意、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处罚。

××记者:请问淮北市在保障监测数据质量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干扰甚至弄虚作假行为?

刘旭东:感谢您的提问。淮北市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 的态度。具体措施上,一是强化对排污企业和监测机构的监管,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和联合执法行动,压实其主体责任;二是充分利用国控电子围栏智慧监管平台,对淮北市的大气、水国省控站点进行实时监管调度,加强对异常数据的分析和研判,严防人为干扰事件发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主持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还为大家增设了环保科普小知识环节:汛期突降暴雨,水中溶解氧变化会导致鱼虾死亡吗?

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河沟池塘突然出现鱼虾死亡的情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被污染了?”其实,这背后可能还有天气带来的自然原因。比如持续高温、暴雨等天气,都可能会引起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从而影响鱼虾生存。今天,我们也请刘旭东主任带大家科学认识“溶解氧”与水体生态的关系,了解鱼虾死亡背后的自然因素,也帮助大家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这类现象。

刘旭东: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是衡量水体健康程度的关键指标,就像血液中的氧气对生命一样重要,其含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水质的优劣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中充足的溶解氧,能支撑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勃勃生机。好氧微生物需要依靠氧气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当溶解氧含量降低时,水体便会陷入“缺氧”状态。这不仅会导致鱼类死亡、生物多样性下降,还会使厌氧微生物占据主导,分解污染物产生硫化氢、氨气等恶臭物质,造成水体黑臭。

溶解氧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因此水中的溶解氧会由于空气里氧气的溶入及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断补充。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过度排放,以及藻类大量爆发死亡后的分解过程,都会大量消耗氧气,导致溶解氧锐减。因此,保护河流湖泊,其实就是保护这条看不见的“水下生命线”。

暴雨天气为什么会 “偷走”水体中的氧气?

原因是暴雨搅动水体,打破氧气平衡。

表层氧被“稀释”+底层缺氧水翻涌。暴雨多伴随强对流,会剧烈搅动水体,导致表层富含氧气的水与底层缺氧的水混合,整体拉低水体溶解氧浓度。

泥沙遮挡光照,切断产氧来源。暴雨会冲刷岸边泥沙进入水体,使水变得浑浊,泥沙颗粒会遮挡阳光,导致水中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氧,而鱼虾、细菌的耗氧并未减少,形成“产氧减少+耗氧不变” 的缺口。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两位新闻发布人。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