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9月30日上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贾良清向媒体介绍了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持续推动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治理4942个水体,治理面积约2391万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安徽省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的做法,还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多次被央视和《中国环境报》《环境保护》杂志报道。
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高位推动与统筹谋划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2024年4月,《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明确了目标、措施和机制。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工作机制,并将相关治理问题纳入“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共性问题清单,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强力推动治理工作。
在治理过程中,安徽省坚持全面排查,制定“一水一策”。通过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排查出5692个农村黑臭水体,并逐一溯源调查,分析污染成因,提出“三治、一清、一修复”的治理措施。同时,省生态环境厅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动态征集问题线索,今年共征集23个,目前已完成整改6个。
此外,安徽省还注重协同联动,实施综合治理。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等工作相结合,会同多部门统筹推动源头污染治理,力求“治理一个黑臭水体,改善一片农村环境”。
在试点示范方面,安徽省积极争取宿州、亳州、六安、蚌埠4市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每市获得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省财政从2023年起每年统筹5亿元,带动地方统筹资金约60亿元用于治理。省级安排8.6亿元,支持30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各地还总结提炼了多种治理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工作局面。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财政厅出台奖补办法,对40个治理任务重、成效好的县(市、区)给予3589万元奖补。
为确保长治久清,安徽省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省生态环保督察和警示片关注重点,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治和巡查管护。同时推广“以用促治”做法,鼓励村集体或村民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让农民成为水体的管护者。
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优化治理措施,强化源头治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水体资源化利用,确保2026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成贵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尹振主持。